
日前,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東數西算”國家工程正式啟動。
時代周報記者整理發現,作為數據中心建設大戶,騰訊、華為、阿里等互聯網科技公司均已在國家算力樞紐節點落地項目。
其中,阿里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等樞紐節點有布局;華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內蒙古、貴州等樞紐節點有布局;騰訊則在京津冀、長三角、成渝、貴州等樞紐節點有布局。
從項目選址來看,各頭部互聯網公司雖然均在西部有落地項目,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仍是布局重鎮。
“國家推動‘東數西算’為互聯網企業應用數據計算提供了新的選擇,互聯網企業可以通過計算分類,把需后臺加工、離線分析、存儲備份等非實時算力需求轉移到西部,從而節約運營成本。”2月21日,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趙振營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
巨頭爭相布局
“東數西算”,“數”指數據,“算”指算力。通俗來講,即把東部的數據傳輸到西部進行計算和處理。
事實上,互聯網公司的數據中心戰早已打響,龍頭企業爭相在西部建立數據中心也非新鮮事。
2月21日,騰訊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騰訊在貴州、京津冀、成渝等樞紐節點等均有布局。其中,騰訊云在貴州樞紐投產的貴安七星數據中心,總占地面積約為47萬平方米,2018年5月正式開啟一期試運行,規劃存放30萬臺服務器。
在京津冀樞紐,騰訊云在懷來瑞北和東園部署了兩個數據中心,規劃容納服務器都超過30萬臺,均已部分投產;在成渝樞紐,騰訊云在重慶部署了兩個云計算數據中心,其中一期已于2018年6月投用,可容納10萬臺服務器。二期于2020年4月正式開工建設,整體建成后將具備20萬臺服務器的運算存儲能力。
華為相關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當前,華為云在中國布局五大數據中心。其中,貴安、烏蘭察布是華為云一南一北兩大云數據中心,公司還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地區布局了三大核心數據中心。
目前,華為貴安數據中心一期已投入使用,該數據中心規劃建設成華為全球最大的云數據中心,可容納100萬臺服務器,是華為云業務的重要承載節點,承載了華為云和華為流程IT、消費者云等業務。
阿里同樣布局已久。
“在國家規劃的算力樞紐節點和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邊界中,阿里云均已積極布局,建設低碳綠色的數據中心。”阿里云數據中心研究員曲海峰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曲海峰介紹,截至目前,阿里云在全球25個地域部署了上百個云數據中心,其中規劃建設的5座超級數據中心,分別位于張北、河源、杭州、南通和烏蘭察布。
具體來看,2016年9月投產的張北數據中心和在建中的宣化數據中心,屬于京津冀樞紐;2020年6月開園的烏蘭察布數據中心,屬于內蒙古樞紐;此外,2020年11月阿里云西部云計算中心及數據服務基地落戶成都,成為成渝樞紐上的重要一子。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計算能力如同水、電等生產資料一般,是基礎設施之一。意在搶占云市場?
到2022年2月,我國數據中心規模已達500萬標準機架,算力達到130EFLOPS,預計每年仍將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
位于東部的北上廣深一線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互聯網科技企業,數據的集中存儲、分析需要在數據中心進行,但數據中心作為能耗大戶,在一線城市有著嚴苛的限制標準。
多名業內人士認為,“東數西算”是繼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之后的又一重大基礎設施工程。西部地區資源充裕,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豐富,具備發展數據中心,承接東部算力需求的潛力。
艾瑞咨詢高級分析師王巍令認為,互聯網公司自身對算力需求就很大,不用考慮出售率、上架率等問題,互聯網公司落地偏遠地區建立數據中心,難度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近年,大型互聯網公司持續加碼投資。例如,2020年4月,阿里云表示,未來3年再投2000億元,用于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同年5月,騰訊也宣布,未來5年投入5000億元用于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其中包括新增多個超大型數據中心集群,長遠規劃部署的服務器超一百萬臺。
科技巨頭重投數據中心,源于其背后的云計算,這亦符合其過去數年的布局。華為十年前布下的云業務成為公司新的“錨點”;阿里創始人馬云曾說“如果我們不做云計算,未來會死掉”;騰訊集團總裁劉熾平也提出,“一定要把云的業務看成是我們一個生死存亡的業務來做。”
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云基礎設施支出同比增長43%,達到72億美元。其中,阿里、華為、騰訊、百度四大廠商合計占據八成市場份額。
“百度智能云積極參與‘東數西算’相關樞紐節點項目規劃,和區域地方政府以及本地企業合作,建設區域智算中心,充分發揮百度在IDC建設,芯片,云系統,AI框架以及行業平臺的積累和優勢。”2月22日,百度相關負責人回復時代周報記者。